親子日記APP
|
免費申請
|
登入
風中的貓咪
我思索, 我嘗試, 我存在
部落格
相簿
百寶箱
APP日記
留言板
目前分類:「
我的我
」的相關文章
瀏覽方式:
摘要列表
|
標題列表
孩子與哲學
2024
05
07
17:10
關於什麼是哲學?應該是對某個想了解的主題,反覆探索追尋、辯證接納、解構建構,最後組織成自身思考的主軸。
跟孩子們聊哲學,也就是讓他們理解有哪些思考的可能,以不斷拋接球的方式,砸開某些被外在既定觀念框架著,以為只有一種方向的思路模式,然後撿拾起各自想要相信的資訊,拼出每個人的思考立足點,再以此為根基,向上長出自己的思想樣貌。
過程中,週遭的大人只需要提供需要的陽光(溫暖的陪伴)、空氣(可以讓思考呼吸的空間」、水(思考養份的補充),孩子就可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焦慮
2022
12
31
19:29
焦慮,有時是生物得以生存與進步的必要元素之一,焦慮像是沙丁魚槽中的鯰魚,讓人保持警戒與積極性。
焦慮有時也是刺激銷售的觸媒,讓消費者覺得此刻不買便是錯過。但當焦慮本身成為一種產品,銷售者透過販賣焦慮讓人們產生匱乏感,然後再以後續商品告訴消費者,擁有此項產品後,就可以得到滿足與安全感。
「焦慮免費,產品有價」的行銷模式,其實一直存在,法海對許仙說他「家中有妖,必須得除」,便可算是焦慮行銷。但在資訊如漫天花雨般難以閃躲的時代,任何一點微小火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多元・材料包?
2022
12
06
08:56
在各種教育現場不斷被提出、宣揚、標榜的「多元學習」,對於孩子來說,是可以有更多選項,還是必須會的更多?
所謂「多元」,期待的應該是「各展所長」,但對缺乏安全感的大人們來說,解讀到的訊息往往是「越多越好」,所以努力的以各式才藝妝點孩子的學習之路,希望孩子擁有更多能力。
因應著所謂的「多元」,產生了很多包裝完美的活動或課程,整套流程下來,孩子唯一需要做到的就是出席。這樣的學習,就像是將素材備齊並裁切完整的「材料包」,孩子只要依據製作說明,照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得體
2022
10
17
23:58
「文化壓力對女性的要求是言行得體,對男性的要求則是情感得體。」
~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
「得體」的解釋是「合宜」、「恰如其分」,若就字面拆解,或許也可說是「得到體面」。而「體面」的解釋則是「光彩榮耀」,又或可拆為「個體覺得有面子」。綜合下來,「得體」也就是因為合宜而讓人覺得有面子。
決定「合宜」的評估點,則是眾人認可的「度」,所以也就是當合乎眾人認可的規範,便是「得體」。因為想要得到眾人的認可,所以得要「得體」,而就在「得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《老師的話》vs《他的話》
2022
09
25
10:18
為青少年讀書會選11月主題書時,不知怎的想到近來聽到關於一些孩子們遇到的人與事,然後想起了蔡藍欽的《老師的話》與《他的話》。
從老師與孩子不同角度發言的兩首歌詞,說出的是「為你好」的用力與「什麼是好」的迷惑。讓人惆悵的是,跨過三十多個四季,歌中描述的景況與心情,仍發生在有些教育的現場。
教育制度不斷的更新,期待的應該是讓孩子更有生命力與創造力,可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卻是更多迷惑於現在與未來的孩子。這自然不只是教育面的問題,也與整個世界的轉速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2)
無趣
2022
09
08
18:55
所有的事都會變無趣的,正如學習不會只有快樂。
起心動念的喜歡一個物,喜愛一件事,在起步的那一刻,定然是對「它」有著極大的興趣與想趨近「它」的動力。但在前往「它」或是與「它」一同前進的過程中,有各種內外在因素夾雜參與,當「它」從喜好變成人生目標或是生活的必須,我們就無法挑挑揀揀的只選擇我們想要的部分,而必須接受「它」的全貌。然後,在某些時刻,因「它」而生的挫折、壓力、情緒砸到面前,「它」,從原本帶著夢幻色彩的夢中情人,變成蒼白而無味乾癟女巫。
[BRBR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情緒煞車
2022
07
25
21:14
各種情緒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車流,不同情緒或快或慢的在速限範圍內前進。我們都希望可以為情緒的前進速度設定定速駕駛,但不是由程式組成的人性,如何能被制約。所以公路上各式情緒時而踩油門加速,時而踏煞車減速,形成動態平衡。
但某些時候,在情緒受到過大衝擊而產生油門踩到底的超速行為時,如果理智端的反應是立刻將煞車踩死來試圖降速,造成的結果可能是讓高速行駛的情緒,因此而卡死甩尾,甚至讓其他正常行駛的情緒被撞擊或追撞。
情緒的煞車系統在自我情緒調整上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控制與不方便的愛
2022
07
02
11:56
最近聽到的一些故事,莫名聯想到《控制》這部電影,以及幾年前看過王文華的一篇《不方便的愛》。
親子之間,孩子帶給父母的或許是「不方便的愛」,父母的生命因為孩子的加入,不再只有自我,也許需要調整習慣、模式、方向,甚或對未來的想像。而父母對孩子的愛,可能受成長的經歷、內在的傷口與外在的價值觀「控制」,影響對愛的表達方式。
絕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都是愛著的,卻因著內建的某些既定想法,以及外來的各種看法,不自覺的被控制,所以應該要把孩子的人生軌道維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儀式感
2022
04
07
18:44
因為要跟青少年討論《消失的情人節》,看到電影中的片段出現消失的情人節、消失的人,已經消失的情節,聯想到今天跟大學生聊到的「儀式感」。
情人節,無論是字面上或是實際上,都是由「情節」與「人」組合而成。有人,有情節,然後組成了情人節,這情節是由愛情中的兩人生成,而不是套用電影劇本或是教戰手冊中的必須完成項目組成。
大學生問到「儀式感到底是日常裡重複進行的事,還是偶爾才發生一次的事。」所謂儀式感,是某種行為像是儀式,讓自己有所感。所以,從每天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愛情是問,還是不問?
2022
03
17
15:01
愛情裡的問與不問,抉擇的難度,應該不亞於哈姆雷特的「To be, or not to be」。
掙扎著「該問些什麼?能問些什麼?想問些什麼?」,糾結著如果問了後「對方不回答該怎麼辦?得到的答案不是預期的該怎麼辦?明知道對方的答案不是真的該怎麼辦?」猶豫著「真的不問嗎?我是不是在逃避?兩個人在一起不是應該要坦誠嗎?」
愛情中的提問,往往帶著如月球背面般難以看透的更深層問題。「你覺得我這樣穿好看嗎?」真正想要問的是「你喜歡著我喜歡的自己的樣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上一頁
1
2
3
4
5
19»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