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要跟青少年討論《消失的情人節》,看到電影中的片段出現消失的情人節、消失的人,已經消失的情節,聯想到今天跟大學生聊到的「儀式感」。
情人節,無論是字面上或是實際上,都是由「情節」與「人」組合而成。有人,有情節,然後組成了情人節,這情節是由愛情中的兩人生成,而不是套用電影劇本或是教戰手冊中的必須完成項目組成。
大學生問到「儀式感到底是日常裡重複進行的事,還是偶爾才發生一次的事。」所謂儀式感,是某種行為像是儀式,讓自己有所感。所以,從每天早晨用一杯咖啡開始一天,到完成某個目標就犒賞自己吃某間餐廳,都可以是儀式感。重點不在於是哪種儀式,而在有感。
愛情中的儀式感亦若是,兩個人如果共同對一件事有所感,就是彼此的儀式,但如果只是因為「大家都這麼做了,所以我們也應該進行」,這儀式就像是邪教崇拜了。情人節如果一方收到花很開心,另一方因為對方收到花的開心而開心,是美好情節。但如果一方是因為「情人節就是應該要送花」,或是「其他人都有收到花」,又或是被集體催眠的認為「送花才能證明彼此的愛」,然後造成另一方擔心因為情人節沒有送花會產生的後果而備感壓力,這樣的人與情節,應該已經偏離了「愛」的本意。
我們都被自小身處的環境浸潤,性格跟價值觀如海綿吸水般被影響,只是我們是否有自覺要去把一些自己不想接受的想法,像海綿一樣擠出自己之外。情節也好,儀式也好,終究自己這個「人」才是主體。選擇自己想要的、可接受的情節與儀式,不需套用公式,也無需批評與己不同的選擇,日子只是自己的。
儀式感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