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日記APP
|
免費申請
|
登入
風中的貓咪
我思索, 我嘗試, 我存在
部落格
相簿
百寶箱
APP日記
留言板
目前分類:「
我的我
」的相關文章
瀏覽方式:
摘要列表
|
標題列表
孩子的感情世界
2019
07
13
23:09
關於孩子開始交往男女朋友的適合年紀,不同家長各有不同定義。對爸媽們來說,除了直覺反應提出的各種不安、擔憂與疑慮外,在潛意識中,也許更有著難以直面的心情是,發現孩子已經到了有七情六慾的年紀。
理性的我們,了解七情六慾是人的本性,但面對一路像小獸般慢慢進化長大的孩子,爸媽的情感面很容易本能的抵觸去接受孩子的人性面。越是將孩子檔在羽翼下的父母,越是難以接受孩子的變化。但爸媽的不願面對,不代表孩子對情感的渴望就不會發生,所以就產生了各式的躲貓貓遊戲。
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隱形的固執
2019
07
12
00:37
有些人的固執,不遮不掩,清楚的讓人一目了然。有些人的固執,卻像是血管硬化,外在無法直接判別,內在卻如血管壁,一日一日的增厚變硬,阻絕了與外界的溝通,變成了隱形的固執。
顯性的固執,也許如火爆裂,如山難移。隱形的固執則如冰山,深潛不可測,冷硬不可化,卻因為隱性不顯,外在看來平淡無波。
不論顯性隱性,或多或少,我們心中都有些堅決不可退讓的地方。只是有些事,我們認為是堅持,但堅持與固執,往往也就是看待的角度罷了。差別只在於堅持是「你說我聽,但我不一定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長大了 vs 還太小
2019
07
10
01:29
「你長大了,要學著自己獨立。
你還太小,這些事你還不能自己決定。
你長大了,要學著有自己的意見。
你還太小,才會有這麼天真的想法。
你長大了,要學著規劃自己的未來。
你還太小,不懂得真實人生的殘酷。」
對於孩子到底是「長大了」,還是「還太小」,是父母內心持續的拉鋸,也是孩子心中無限的迷惑。一方面覺得孩子應該夠大了,可以成為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;一方面又擔心孩子還太小,會走到錯誤的方向。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巴別塔之後
2019
07
08
01:11
巴別塔之後~ 大洪水結束之後,諾亞方舟上的動物們下船回到陸地繼續生活。經過了許久,動物們的後代在某次的聚會中閒聊,兔子說:「聽說人類想要蓋來通天的巴別塔失敗了。」松鼠說:「那是因為他們被灌輸了不同語言,所以無法溝通才失敗。動物界的溝通是用聲波,不用擔心語言被分化,如果由我們來蓋,一定可以成功。」浣熊說:「所以我們也要來蓋一座通天塔?」刺蝟說:「好啊好啊,等我們蓋好通天塔,可以跟神直接溝通,就可以要求在眾神大會中增加動物的席次了。」大家討論的熱火朝天,大有要立即動手蓋塔的氛圍。 「哼哼!」,在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許願池
2019
07
07
20:27
世界許願池年度大會,各許願池報告例行性事務,並提出現況及遇到之難題。綜合各國許願池問題,大致集中在假鈔偽幣盛行,許願池收到的比例日益增高,許願池深感為難,不知收到以假幣許下的願望,是不是也該回應以偽裝的實現。
正當許願池們意見不一,吵成一團時,突然發現今年的大會有新進成員,會議主席羅馬許願池開口問道:「湖中女神?妳是不是跑錯會場了?這兒是許願池大會,不是眾神會議。」只見湖中女神幽幽的開口說:「上次那個樵夫把鐵斧頭扔進湖裡砸到我,被我一氣之下折斷了,只好陪了他金斧頭跟銀斧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期望
2019
07
02
23:59
「如果我達不到你們的期望,我還可以是你們的孩子嗎?」,這是多年前讀到的文章中,一個孩子對爸媽說的話。這句話總會在聽到一些孩子的故事後,跳回到腦海,然後,淚盈於睫。
這個問題應該不只是存在於孩子心中,很多父母本身,可能也還未跳出孩提時心中未解的問題,所以即便已是成年、中年,甚或熟年,都仍忍不住想到得到自己父母的認同與讚許,好安慰心中那個未能得到撫慰的孩子。
期望的字面含義是期盼希望,原本是一個帶著祝福,感覺溫暖的詞語,怎麼會變成親子關係中,生產線品管的一道標準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關於獨生子女
2019
07
01
17:11
身為獨生女的媽媽,直到孩子小學時都還常常會被關切的問及,「怎麼不再多生一個」、「一個小孩很孤單」這一類的問題,又或是會被提醒獨生子女可能會有的一些問題,像是獨寵、依賴、不願分享、自我中心⋯⋯。
因著相處對象、生活模式、對話方式,獨生子女與有手足的孩子相較,確實會有一些不同的特點,但這並不代表是獨生子女性格上的缺陷。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擁有不同的性格特點,即便是兄弟姊妹間亦會有明顯差異。重點也許就在於爸媽們的對待方式,如何去尊重孩子的獨特性,如何在心中不時的提醒自己適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盲點
2019
06
24
22:53
每一種相處關係中皆有盲點,即便親如伴侶或是親子關係,有時甚至因著關係越親近,距離越近,反而因此失去焦距,導致盲區擴大。在親子之間,更容易因著父母對孩子的預期、假設、認為,甚或控制與自我感覺良好,導致盲點的存在被忽視,或是被否認。
盲點亦有程度差異,有些只是視力較弱,光線吸收較差,但仍勉強可以視物。有些則是眼前看去一片黑暗,無可分辨,但因著看不見,所以聽力更加敏銳,能夠聽見他人的意見與聲音。最甚者則是無可視物,也不願聆聽,同時亦不承認盲區的存在,兀自活在腦中的世界中。[B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老師的話與他的話
2019
06
16
10:48
夤夜,聽著蔡藍欽,專輯中的兩首歌,《老師的話》與《他的話》,看似老師跟孩子各自的獨白,放在一起,卻像是老師與孩子的對話。
1987年的歌詞內容,放到2019年的現在,其中想表達的意念,竟仍如此貼切。是該訝異社會價值觀如此一致,還是感嘆它的堅不可摧。
較之我們的學生時代,如今的父母與孩子們,選擇似乎多了許多,不需每個人都往同一個方向奔去。但,往往在這些選項的背後,仍是矗立著那無可撼動的價值觀。父母依舊將孩子的表現,視為自己的KPI。所以,即使選擇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失去之過敏症候群
2019
05
31
15:01
我們常常對獲得過於遲鈍,對失去卻過於敏銳,也許我們抗拒的是「不再屬於我」那般會讓心中空落落的冷清感,又或者是因為失去讓我們聯想到損失,覺得「失去」這件事,於己有損,所以排斥。
其實,我們一直都在失去著,失去我們的時間,失去上一秒的自己,失去身邊聚聚散散的人。只是「失去」終究是一種很難習慣,無法預習的心情。無論我們如何從先前的經驗練習,或是預作心理建設,在「失去」到來時,心中仍無可避免的會有著不甘、惆悵、不捨,難過。
過敏是一種無法根治的症狀,只...
繼續閱讀»
分類:
我的我
/
留言(0)
上一頁
«1
4
5
6
7
8
19»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