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慮

2022123119:29
焦慮,有時是生物得以生存與進步的必要元素之一,焦慮像是沙丁魚槽中的鯰魚,讓人保持警戒與積極性。

焦慮有時也是刺激銷售的觸媒,讓消費者覺得此刻不買便是錯過。但當焦慮本身成為一種產品,銷售者透過販賣焦慮讓人們產生匱乏感,然後再以後續商品告訴消費者,擁有此項產品後,就可以得到滿足與安全感。

「焦慮免費,產品有價」的行銷模式,其實一直存在,法海對許仙說他「家中有妖,必須得除」,便可算是焦慮行銷。但在資訊如漫天花雨般難以閃躲的時代,任何一點微小火星的焦慮,都有可能在有意操弄與無意散播中,演變成山林大火,燒得人坐立難安。

成人世界的焦慮販售,有時會波及到孩子。大人們被催眠般的灌輸孩子必須擁有「這個力」「那個力」,轉頭便去檢討孩子是否具有這些「力」,一但發現孩子好像未達「力」的標準,便產生焦慮恐慌,然後四處尋找「力」的製造廠,讓孩子可以「進廠加工」。但這些「力」其實每隔幾年就替換一次,因應而生的便是各種被傾銷的「焦慮」,與宣稱具有「消除焦慮」療效的產品。而大人跟孩子就像跑輪圈的老鼠,不斷處於被各種焦慮驅趕的狀態。

焦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,但不能讓它成為日常的不可或缺。對孩子來說,與各種「力」相比,孩子的「孩子氣」,也許才是支撐他們挑戰世界的底氣。因為「孩子氣」,所以對世界充滿好奇與想像,因為「初生之犢」,所以鮮活無畏。我們期待孩子的,不正是這般生氣盎然的「生命力」。

拿掉焦慮的相處,大人跟孩子都可以柔軟許多,靠近彼此時,也無需尖銳相對,只溫柔相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