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素養

2019121318:16
前幾日看到了關於PISA閱讀素養的台灣國際排名新聞,素養這個用詞,其實很難定義,字典上的解釋是「平日的修養」,還有「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」。

常會聽到爸媽提問說小孩不愛閱讀該怎麼辦,其實如果反問爸媽為什麼希望孩子要喜歡閱讀,得到的答案大半會是「將來用得上」或是「考試有幫助」。這也許就是孩子與父母在閱讀這件事上的最大分歧點,爸媽對閱讀的期望是「有用」,但孩子期望得到的是「有趣」,所以爸媽希望孩子讀「有用」的書,而孩子喜歡看的是「有趣」的東西。

那麼「閱讀素養」應該是為了有用還是有趣呢?讓我們再往前推一個問題,為什麼要有閱讀素養呢?從素養的解釋來看吧,應該就是為了加深本身的修養,還有得到閱讀的技巧與能力,更淺白的說法就是「看懂並瞭解文字要表達的意義」。所以閱讀除了是要讓自己的內在更豐富有趣,更基本的是知道他人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訊息。綜合以上,閱讀素養的建立,有用與有趣同樣重要。

閱讀固然重要,但過度膨脹它的療效卻容易誤導大人們,認為閱讀是一切問題的解方,覺得孩子只要喜歡看書就不會變壞,學習就會變好。但閱讀不是萬靈丹,只是通往我們想去方向的橋樑,既是橋樑便不侷限於一種模式,工具書、散文、小說、繪本,漫畫,甚而是跳脫文字之外影像聲音,都可以是「閱讀」的載具。與其糾結在孩子是否看了父母眼中「有用」的書,不如嘗試了解孩子在各式的閱讀中看到了什麼,又思考了什麼。

回歸到我們對閱讀素養的期待是希望可以「看懂並瞭解文字要表達的意義」,進而讓接受訊息的那一方可以「完整了解我們所希望傳遞的意思」。所以我們應該認真期待的是孩子閱了讀了之後,可以思了想了,然後建立起自己的獨立思考邏輯。這不是把一堆書放到孩子面前,期望他們可以自行進化可以完成的,而是需要身為大人的我們聆聽、對話,陪伴他們一同前進,才有可能達到。

素養,是一種生命在日常中的養成過程,需要大人與孩子共同完成。很難,但,很值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