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孩子,不是“你的”孩子

2018060908:56
會考結束,成績單已收到,對大多的考生來說,這一戰已結束。在此之時,我卻聽到了一個憂傷卻真實的故事。一個今年的九年級孩子,因為想走體育這條路,把全副精神都放在了訓練上,因此學業成績並未顧及。但在他擅長的體育項目上表現卻是出類拔萃,所以在會考前他便獲得了某個高中的邀請入學。在他去甄試前,家長並未阻擋,而在確認取得入學資格後也並未表達強烈意見,卻在會考成績揭曉後對孩子說,不同意他去唸那一間高中,唯一的原因僅僅是學校是跨縣市,孩子必須在外住宿,因此孩子只能簽下放棄同意書。
聽到這故事的當下,覺得有一股巨大的悲傷襲來。對孩子來說這是如何殘忍的結果,父母如果真的反對,為何不在一開始的時候便與孩子溝通,至少孩子有機會去選擇其他的方式或學校。卻要在一切成定局後,才用父母自認為擁有的親權去決定了孩子的人生,並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劃下這樣一道鮮血淋漓的傷口。
教育方式的選項越來越多,在媒體與眾多所謂專家學者的推波助瀾下,造就了父母的如父子騎驢般的焦慮。在琳琅滿目的教育櫥窗裡,不知道哪個是最佳選項,所以只能以最安全的方式,如旅鼠般跟著大家前進的方向而去。
有時會看到焦慮而分裂的家長,忽略了心中真正的想法,把孩子送進一個外界評論認為開放的教育環境,可是父母的內心並未取得平衡,所以期待孩子在開放的教育環境裡變成傳統教育中的好學生模樣。這悖離的想法,讓家長的心中自我分裂,分裂的家長便嚴重影響孩子與教育環境的狀態,然後家長更覺得孩子怎麼越來越遠離他的期望值。
教育不是名牌,不是時尚,不是潮流,沒有所謂的最完美的教育模式,因為每個孩子的需求各自不同。依著他人的教育軌跡行走,不見得會走到他停靠的車站,見到他所見的的風景。每個家長和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彼此間的親子關係亦是無法複製,在教育裡,沒有最佳方案,只有最適選擇。所謂最適,是父母與孩子溝通彼此的想法、想望、想要後,得到互相都可以悅納的結論;或是一開始無法達成共識,但彼此都願意嘗試,也接受嘗試後可能改變的選擇。父母和孩子一起在教育裡嘗試前進著,討論著一路的遇見,這是多美好的畫面。因為彼此的想法都被理解,心得以安放,孩子必然能好好地走出自己的人生。
也許是我們的這一代在學習上經過的辛苦,所以長長的一段時間裡,常聽到各種媒體或是學習機構都強調的學習裡的快樂,在這樣的氛圍裡,快樂似乎變成唯一要件。在學習裡快樂是必要條件,但不會是唯一條件,沒有學習是只有快樂的;因為在過程中必然會有不斷出現的挫折,有跨不過去的溝壑,有需要衝撞的厚牆。只是如果這是孩子甘願的選擇,他們會在遇到這些阻礙時想辦法跨越,然後在通過後體會淋漓盡致的快樂。
正如公視將要推出的戲劇名稱: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。是的,你的孩子,不是“你的”孩子;我們並不擁有他們,而只是與他們同行一段美好的時間。所以,請與孩子“一起”好好的走在生活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