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六計 走為上

2016101810:34
先前曾說過三十六計的第一計: 瞞天過海; 為表示有始有終, 這次便來說說最後一計: 走為上 (中間跳過的……看緣分補上囉 。>.< )
俗諺中習慣說:三十六計, 走為上策; 也因為三十六計的前三十計名稱都是四個字, 所以很容易誤以為第三十六計是: 走為上策. 實際上, 這最後一計的正式名稱是: 走為上.
在歷史上善用走為上這一計的故事不少, 在春秋初期﹐楚國日益強盛﹐派楚將子玉率師攻晉. 且脅迫陳﹑蔡﹑鄭﹑許四個小國一同出兵﹐配合楚軍作戰. 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﹐楚軍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﹐晉文公聞訊﹐分析了形勢之後, 對此場戰役沒有絕對勝算. 楚強晉弱﹐楚軍又來勢洶洶﹐因此決定暫時撤退﹐避其鋒芒.
所以晉文公遂言﹕「當年我被迫逃亡﹐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. 我曾與他有過約定﹐將來如我返回晉國﹐願意兩國修好. 如果迫不得已﹐兩國交兵﹐我定先退避三舍. 如今﹐子玉伐我﹐ 我當實現諾言﹐先退三舍」 因此, 晉軍撤退九十哩(古時一舍為三十哩。)﹐到達晉國邊界城濮﹐此地臨黃河﹐靠太行山﹐足以御敵.
待子玉率部追到城濮﹐晉軍早已嚴陣以待. 晉文公探知楚國左﹑中﹑右三軍﹐以右軍最薄弱﹐因右軍前鋒為陳﹑蔡士兵﹐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﹐並無鬥志. 而子玉又命令左右軍先進﹐中軍繼之.
楚右軍直撲晉軍﹐晉軍忽然撤退﹐陳﹑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﹐打算逃跑﹐就緊追不捨. 此時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﹐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. 陳﹑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﹐嚇得四散奔逃﹐騎兵控制不住, 楚右軍大敗.
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﹑蔡軍士﹐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, 子玉登車一望﹐見晉軍後方煙塵蔽天﹐大笑道: 晉軍不堪一擊; 下令左軍進攻. 其實﹐這是晉軍誘敵之計﹐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﹐來往奔跑﹐故意弄得煙塵蔽日﹐製造假象. 晉軍故意打著帥旗﹐往後撤退. 楚左軍陷於晉國伏擊圈﹐又遭殲滅.
等子玉率中軍趕到﹐晉軍把楚軍團團圍住; 子玉這才發現﹐左右軍都已被殲﹐自己身陷重圍﹐急令突圍. 雖然在將士的護衛下﹐逃得性命﹐但傷亡慘重﹐只得黯然退兵.
走為上, 說的不是看形勢不對, 立刻把手上身邊的東西一丟, 一溜煙的跑掉 (一邊跑後面還跟著一堆煙塵的卡通感…); 而是在思忖整體情勢及當下狀態後, 認為不可正面迎擊, 所以選擇先避其鋒芒. 這 “走” 不能走的丟兵棄甲, 而是要能思慮完整後全身而退. 所以 “走” 的心情也不是敗軍之將, 該是以退為進, 保存實力, 再尋其他可行之路.
至於走為何是上策, 這應該是說在明知不可為的狀態下, 與其力拼而至全盤皆輸, 不如先行撤離, 再做考量. 是一種選擇比較後的 “上”.
其實, 不只戰場上有需要 “走為上” 的選擇, 人生亦然; 很多時候, 轉身, 退後, 都是為了下一步能走得更穩的準備. 走, 不是放棄; 但, 也許走了之後才發現, 原本的堅持並不是自已絕對的想要與必要.
走為上策, 走在自己的路上, 便是最好的方策.